考綱上關于基礎等級的第四條要求是“結構完整,語言通順”。 “結構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貫,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掌握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議論文的結構方式一般有總分式、遞進式、對照式、啟感式。其中啟感式的寫法是考場作文的常用結構方式。“啟”是指啟示類,“感”是指感想類。共同特點是先敘材料,后發感想。感想類可以先敘材料后發感想,也可以邊讀邊感,如文學評論。這種寫法一般由“引”、“議”、“聯”、“結”四步構成。當然也可以采取“聯”、“引”、“議”、“結”或“引”、“聯”、“議”、“結”的步驟。
其他幾種常用的思路結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擺現象--論危害--挖根源--提方法,起--承--轉--合。
下面以“引”、“議”、“聯”、“結”四步模式為例,結合具體文章,分析一下該結構在作文中的運用。
高考滿分作文 思路結構分析提示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1)“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詩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2)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
(3)老鷹雄猛、健壯,飛翔速度迅猛,從鷲峰俯沖而下,捕獲獵物,這是它生存的本領,是它依附的枝頭。而烏鴉生性弱小,卻一味模仿老鷹,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誠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卻忘記了考慮自己的優點與弱點。
(4)物如此,人亦然。
(5)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依附的枝頭,生命才能達到極致。
(6)一代先師孔子,初時以建立以“仁”治國的完美社會為志。周游列國之后,終于沒有成功,然而它卻是很好的老師,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終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見,只有找到自己的枝頭,生命的意義才能實現。
(7)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年少時因相貌不佳總是成為別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劇生涯中這恰恰成為一種優勢,他主演的無聲喜劇電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不得不說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8)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本是一名外國著名大學的學生,然而當他感覺到大學所教的內容并不適合自己時,便毅然離開學校,從事自己喜愛的電腦設計工作,最終積累了世界上無人能比的巨額財富。
(9)社會在發展,可是道理卻沒有變,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枝頭,生命才能閃光。
(10)烏鴉敢于拼搏,樂于學習的精神固然值得贊賞,然而它不能認清自己的實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敗的。“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繞樹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11)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應認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備,才有可能成功。
(12)擁有自知與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過后你會發現“繞樹三匝,此枝可依”!
前兩段從引用曹操的詩寫起,釋題目,引出觀點。
第三段緊扣材料“議”,點明老鷹與烏鴉一成一敗的原因就在于能否“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
第四段承上啟下。
第五至九段為“聯”。聯系實際,點時論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的重要性。其中第五段提出分論點,第六、七、八段舉例論證,第九段進行小結。
第十、十一、十二段對全文總結。呼應開頭與材料,肯定烏鴉精神,否定其做法,加深對材料的認識,提出人們應采取的正確做法。
在某些時候,這種結構也可靈活變通,對某個不需提及的環節予以刪除。例如:
高考滿分作文 思路結構分析提示
認知自我
看到這則烏鴉自不量力學老鷹抓山羊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應應該從中學到些什么。從牧羊人對孩子的回答“這是一只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的鳥”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了認知自我的重要性。
一座巍峨的高山,在真正的認知了自己后,不再追求輕靈,而是意志堅強,發揚自己沉穩的優良傳統,所以有了壁立千仞的雄奇。
一條小溪,在真正認知了自我后,放棄了追求沉穩的夢想,而是發誓做一名輕盈的仙子,所以才有了“一水護田將綠繞”的美麗。
高山、小溪都做到了對自己充分的認知,所以才有了碧水青山、水繞山流的佳景。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縱觀其中,驀然發現,凡是名垂千古之士,都能做到認知自我。
陶淵明,在充分認知了自我后,發現“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于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留下了一段“不為五斗米腰”的佳話。
李白,一代詩仙,這位當年名譽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認知的了自我后,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感慨,做出了“且入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豪放行為,書寫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談。
古代文人騷客棟的認知自我,值得我們稱頌;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懂得認知自我的人,更令我們欽佩。
照亮苗鄉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認知了自我,知道自己能夠讓苗鄉的人民更健康的生活,于是在田壟里提著竹籃,用雙手捧回了“生命的意義”,因此感動了全中國。
不單單是李春燕,其他那些能夠感動中國的杰出楷模,同樣都是具有認知自我的能力,他們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他們都是值得我們敬慕的,認知自我是成功的關鍵。
認知自我,以自我為土,認知為肥,在自我這片土地上,開出絢爛的花朵,結出累累的果實。
認知自我,以自我為船,認知為帆,在廣袤的生命海洋里行得更遠,走得更穩。
認知自我,切莫做那些不自量力的烏鴉,給后人留下一則笑料。
認知自我,讓理想之花開得更燦爛。
開頭聯系材料,引出作者觀點。“我深刻地了解到了認知自我的重要性。”
以下的段落中,作者沒有對材料進行詳細地議論,而是直接跳到了“聯”。
作者采用了層進的結構,從“物”認知自我重要,到古人能認知自我顯示了重要意義,再到今人認知自我同樣重要。三部分內容飛流直下,勢不可當。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采用排比段落,比喻手法,形象而酣暢地點明了認知自我的重要。
全文脈落貫通,一氣呵成,前呼后應,娓娓動聽,讓人拍案叫好。
同步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毛竹這種植物在它一生中的最初五年里,你幾乎觀察不到它的生長,即使生存環境十分理想也是同樣如此。但是只要五年一過,它就會像被施了魔法一樣,以每天兩英尺的速度急速生長,并在六個星期之內長到九十英尺的高度。
當然,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長所依賴的是它那長達幾英里的根系。其實,早先看上去默默無聞的它一直都在悄悄地壯大自己的根系,它用五年的時間武裝了自己,最終創造了自己的神話。
讀了這則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請以 “默默無聞與驚人神話”為話題,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學生作文一
于無聲處聽驚雷
默默無聞的,我用了五年的時間壯大自己的根系,用堅固的根基武裝自己,終于創造了屬于我自己神話。
--毛竹
默默無聞者,總會給人驚人的結果。
有一個“躬耕于南陽”的農工,有一個“不求聞達于諸候”的賢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憑靠自己的勤奮養活家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每日都飽攬群書,充實自己的靈魂。直到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依舊辛勤勞作,虛心求教,正是因為如此,才掀開“三顧茅廬”的千古絕篇。諸葛亮是智慧的代名詞。他精于戰術,“空城計”不是也讓敵人進退徘徊,最終退兵嗎?他年輕時,父母早世,寄居于姑母家,后姑母病故,就憑一雙手養活這么一大家。我不得不感嘆,一介農夫的智慧。諸葛亮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積蓄力量,最終名顯諸侯。
圣人尚且如此,我們又何懼呢?
達爾文,奔走了熱帶雨林,撒哈拉沙漠……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永遠留下了他探尋的腳印。他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建筑著物種起源。最終一部《物種起源》讓他名振全球。從此人類開始了描述性生物學階段。真正地了解自己祖先。達爾文,是個默默地探尋者。他在地球上穿梭。為了揭開物種之謎,他用了半生的時間來搜集材料。他不怕時光的飛逝,因為他清楚的知道,會有鮮花爛漫的一天,正如奔走山野江河的李時珍,不惜耗用十年的時間編著《本草綱目》。他們都默默無聞者。他們卻都又名垂千古。
為什么曇花的一瞬,如此美麗動人?為什么小草的翠綠能裝點整個春天?孰不知一春的醞釀才造就了一瞬的永恒,孰不知一冬的積累而吐露春夏的綠意。哪一個站在高峰的攀登者沒有經歷艱苦的,漫長歲月的跋涉。哪一個文學巨匠,沒有長期積累、體驗生活的經歷。要不然,怎會有站在珠穆朗瑪的勇士;要不然,怎會有“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紅樓夢》。
默默地奉獻者,默默地耕耘者;他們十年如一日辛勤桃李遍天下,飄飛的粉筆沫是開在冬天的鮮花。等他們桃李遍天下,有誰會不知曾有這樣一個奉獻者?
默默奉獻的人,我們將永遠記住他,續寫他未完的神話。付出辛勤與汗水,最終名顯于世的人,我們會永遠崇拜他,因為他讓我們知道:只有有了足夠的力量,才能迸發出輝煌。
簡評: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中規中矩的議論文,這些年來,大多數考生舍棄此類文體,往往過分地追求標新立異,殊不知,此時再回歸舊體也就成了一種新鮮、一種獨特。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緊扣話題提出自己的論點--“默默無聞者,總會給人驚人的結果。”,然后分別從國內、國外的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后呼應首段,使全文渾然一體,這樣一步步寫來,猶如行云流水,絲毫沒有滯澀之感,而且文章的語言精練,意蘊豐富的哲人詩句作點綴,頗具說服力。可見作者筆頭功夫不淺。本文選用的材料很典型,很有說服力,體現了考生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力。
學生作文二
基礎和準備造就成功的輝煌
清風吹過心靈,吹去心頭的塵埃,睜開求知的眼睛,審視這個多變的世界,我們看到許多默默無聞的人創造出了驚人的神話,把長期的默默無聞和短期的驚人神話上升到哲學的角度時,我們看到了長時間的準備和成功之間的關系。
從理性的角度看,默默的準備和基礎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從感性的角度看,默默的準備和成功需要堅定的信念。
開默默準備之花,乃有日后成功之果。
巍巍泰山,突兀自有道,以其雄奇狀麗贏來了世界各地游客的贊美。孰不知,從洪荒時代開始,泰山就不斷的增加自己的高度,秀出自己的美麗,笑看它山業已名我自嵬然不動,終于有“登泰山而小天下”后的一鳴驚人。
著名學者錢鐘書,從少年時期就開始背誦我國古代的書籍,在清華時就有讀遍清華圖書館的決心,再加上后來的出國留學,使其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以《圍城》創造出文學界的名揚海內外。他的驚人“圍城”是默默耕耘之果。
泰山的雄偉我們贊賞,鐘書的作品我們欣賞,我們在驚贊他們成就的同時是否看到了那成功之后的默默無聞的準備和基礎呢?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現在的無聞是為后來我們的成功做鋪墊的,因默默的準備而成功的人成物也能飄蕩于歷史中,成為一棵耀眼的星。
長期默默的準備和成功需要有堅定信念的滋潤。
百度公司在一夜之間創造了IT史上的一個神話。細想百度建立之初,當他們把主攻目標定為搜索引擎時,不少的人都嘲笑他們,但他們沒有改變計劃,依然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百度現在只不過是一個經營網站的小公司,默默的準備加上堅定的信念使百度成功。
當現代社會的發展把默默無聞和成功的關系凝縮成一首詩時,我們就可以因我們的準備而成功。
有些默默無聞/確實可以創造出神話/比如默守地下千年的煤
有些默默無聞/確實可以創造出成功/比如拱開石塊堅強的芽
如此無聞/就是成功的孕育/加上堅強的信念/我們必能成功。
【簡評】該篇作文是一篇規范的議論文,作者開頭提出問題后,以一段總說領起全文,然后,以兩個小分論點分層論述,結構嚴謹,即總-分-總的論證結構。本文的一大亮點是材料的運用有層次感,由物及人,且作者在運用材料時能扣住話題分析材料,中肯切題。
學生作文三
流星劃過的剎那
百花經過一冬的默默積累,創造了萬紫千紅的爛漫;蝴蝶經過一番默默無聞的掙扎,創造了破繭成蝶的美麗;蒼鷹經過一番默默無聞的磨礪,創造了沖天的雄姿。
默默無聞需要在沉默中保持一份鎮定,以積極地心態,創造出驚人神話。
越國被吳國打敗,身受亡國之辱,越王勾踐并沒有為此意志消沉,并沒有甘心做亡國君。相反,在困境中他臥薪嘗膽,親自做吳王的車夫。但同時,默默積蓄力量,不斷采取各種措施擴展兵力,最終創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神話。
司馬遷身受宮刑,遭此奇恥大辱。司馬遷并未因此一了百了。相反,他不斷地到處奔波收集史實史料,,終成《史記》,創造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神話”。
美國激勵大師約翰庫緹司生下了便身體畸形,但他在面對各種壓力、歧視和疾病地折磨下,始終堅定的相信自己,創造了自己的神話。
回望歷史,一頁頁翻過,多少有志之人用自己的默默無聞,在艱難困苦中創造了驚人的神話。是他們用自己的默默無聞為史冊描上了濃重的一筆,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默默無聞,需要你在艱難困苦中相信自己,這樣才有可能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創造出驚人的神話。
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創造了令全世界人民震驚的神話,鼓舞了億萬中華兒女,讓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但“神五”、“神六”的成功發射包含了多少科技工作者默默無聞的努力,面對外國的技術壓力和技術封鎖,他們始終相信自己,默默地研究著,攻克道道技術難關,最終使飛天變成了現實。
相信只要你不拒絕雪山的寒冷,默默攀援,圣潔的雪蓮就不會拒絕你美好的心愿。
只要你不拒絕遠方不可測的情境,地平線就不會拒絕你癡迷的追求。
默默積蓄,堅定的相信自己,靠著堅強的毅立,你同樣能夠創造出驚人的神話,猶如那流星劃過,創造出剎那的美麗。
【簡評】本文開頭采用了一組排比句,富有文采,也較有氣勢。文章中間用兩個小分論點統轄材料。作者開篇緊扣話題,運用了勾踐、司馬遷及庫緹司三個事例,夾敘夾議,最后運用“神六”這一材料,使文章的內涵更為豐富。末尾點題作結,照應開頭,結構嚴謹。
學生作文四
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悠悠我中華文明五千載,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譜寫了幾多轟轟烈烈的傳奇,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江流千古,如泣如訴,先賢雖逝,音容宛在,壯志之士用生命留給后人的啟示永載史冊:欲驚人者,必先厚積!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不惜躬身為夫差馬前之卒,包羞忍恥,親口為之嘗糞,可謂用心良苦,為什么?為的是卷土重來,東山再起。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與百姓同甘共苦,勵精圖治,經過十年的厚積,經過十年的充實與武裝,勾踐看到時機已成熟,便毅然豎起了雪恥復仇的大旗,披堅執銳,帥三千越甲,直搗吳都,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三戰告捷。十年之厚積,薄發于寥寥數日,十年之默默,致令夫差之心日見松弛,以為勾踐者,不足為慮,然而一鳴之驚人,卻使它兵敗如山倒,回天乏術,難挽敗局。
嗚呼,從此“臥薪嘗膽”便家喻戶曉,永垂不朽,誠然“厚積者薄發”,可一鳴驚人也!
《出師表》中有云: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乃一代奇才,他感恩于劉備三顧之恩,托孤之重,立志要輔佐劉禪恢復中原,可他卻深知--益州疲敝,內憂外患,使他不敢輕舉妄動,他明白--想要驚人,必先厚積。于是他不計前嫌,重與東吳修好,爾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七縱,終使蠻王臣服,從而為北伐解除了后顧之憂,再后鞠躬盡瘁,勵精圖治,使得蜀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他的北伐奠定雄厚基礎。經過長達數年的厚積,才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恢復漢室,還于舊都。”若不是因為宦官讒言;若不是因為小人誤事;若不是因為天降大雨……祈山之六出,早已將魏朝顛覆,只可惜天公不作美,漢朝氣數已盡,也是獨木難支大廈,一人難挽狂瀾!即便如此,也以使魏室朝野震驚,魏帝提心吊膽,魏將失魂落魄。
歷史悠悠,古往今來,薄發者必厚積,方能一鳴驚人,有所成就。俱往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輩年富力強,血氣方剛,正乃厚積之大好時機,惟愿人人皆能惜時如今,拼搏努力,為將來的一鳴驚人厚積下足夠的力量。
簡評 本文開篇以英雄起筆,以英雄給后人的啟示點題,出手不凡;篇中以越王勾踐十年厚積臥薪嘗膽之事為例,又以諸葛輔佐劉禪北定中原為證,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信服;篇末進而明旨,古為今用,發出號召,回應開端。尤其令人稱道的語言:文言與白話相融,簡明而又厚重;整句與散句結合,靈活富有氣勢;或引用或闡述,或排比或對偶,行云流水,洋洋灑灑。總之本文大氣,有特色,實屬佳作。
樂天
[高考議論文的思路結構 作文指導(高三)]相關文章:
3.高三學習計劃指導
6.高考滿分作文議論文6篇
7.心態議論文作文
8.信任議論文作文
10.高考生假期復習指導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