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2-12-26 趙勇 整理
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的學者在認真學習“十六大”報告時,特別注意結合自己的專業,對報告的第六部分“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我們思考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要把文化建設和文藝理論的創新聯系起來。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實現文論的創新呢?
要實現文論創新,就需要對當下中國文學的處境有清醒的認識。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實際上已處在文化、經濟和政治三個場域相互交融的語境之中,呈現出新的發展狀況。其實,三個場域間歷來就存在著關系,但是到今天,三場互融變得越來越突出、激烈和復雜了,從而給文學帶來了深刻影響。一般而言,政治場域涉及世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群體、個人等社會角色之間的權力管理或實施問題,經濟場域指產品和服務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文化場域是指那種表征事實、意義、信念、趣味、價值等的符號系統的生產、交換和表現過程。文學顯然主要歸屬于文化場域:它是語言藝術符號系統的生產、交換和表現過程。但是在今天,文學作為文化決不再是孤立地生存和發展的,而是始終與文化場域、政治場域和經濟場域相互交融,呈現出三場互融的新景觀。
首先,文學誠然主要歸屬于文化場域,但文化場域本身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顯著變化,例如,以大眾傳播媒介為主要工具的通俗、娛樂的大眾文化的發展不斷挑戰已有的文化理論。這種變化已經和正在給予以高雅文化為主流的文學以深刻的影響,形成新的主導文化、高雅文化、大眾文化和民間文化等之間既分流又互滲的多元景觀,這就要求文學理論作出及時的回應。其次,文學不再直接“為政治服務”,但卻與政治場域有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它一方面再現人們生活中的權力運作和權力體驗狀況,另一方面本身又呈現為一種特殊的權力---符號的權力,即它的符號表現可以形成影響人們的感受、情感、想象、幻想、理智、行動等方面的特殊力量。最后,與那種有關文學屬于與經濟或商業相敵對的純審美圣地的想象相反,文學的經濟角色愈來愈突出:文學作品當然可能具有特殊的精神品質,但畢竟已被視為不折不扣的“文化產品”(在超市里它們常常與化妝品、時裝、禮品等擺放在一起),被納入這種產品的生產、交換、流通和消費過程中。文學的商品屬性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那么,它與審美屬性的關系應當如何把握呢?
顯然,文學已經呈現出新面貌,面臨著新問題,需要我們及時做出回答。而作為一門現代人文學科,文藝理論在20世紀的進程中本身就具有立足現實、參與文化實踐的優良品格。只要我們現在能認清形勢,抓住機遇,發揚傳統,那么,借十六大理論創新之東風,文藝理論的創新點便可以在新的語境中和新的思維平臺上有力地凸現出來。
[研究文化建設 實現文論創新]相關文章:
1.英文論文提綱
2.關于語文論文
3.有關語文論文
4.中職語文論文
5.英文論文標準格式
7.初三語文論文
8.低年級語文論文
10.中文論文標準格式